防治艾滋病,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致驻马店全市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发布时间: 2025-06-16            来源: 艾防中心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合上高中的书本,穿上毕业的盛装,我知道,你们的心已飞向更广阔的远方。此刻,请允许我以师长、朋友的身份,向你们道一声:毕业快乐!你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旅程——无论是步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还是开启一段全新的职业探索,前方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在这重要的时刻,除了祝福,我心中更有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今天,我想和你们谈谈一个关乎生命尊严与健康未来的话题——艾滋病防控。这不是沉重的训诫,而是一位牵挂你们的长辈,在临别之际最郑重的提醒。

  同学们,艾滋病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它可能潜伏在对风险的无知里,隐藏在侥幸的心理中。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每年我国新报告1524岁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感染,尤其是男性同性性行为,约占80.0%。通过这封信,希望你们在拥抱自由、探索未来的同时,也能为自己、为爱的人,筑起一道科学的健康屏障。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医学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所引发的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无法治愈且需终生服药治疗。它不仅对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还给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全造成连锁负面影响。青少年距离艾滋病并不遥远,目前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二、为什么在此时特别提及艾滋病防控

  ◆ 新环境,新挑战:进入大学或社会,你们将拥有更多自主权,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和多元的人群,社交活动也更加丰富。这也意味着可能面临一些新的健康风险情境。

  ◆ 有误区,需澄清:艾滋病并非只与特定人群或行为相关,它可能影响任何人。最大的风险往往源于对疾病传播方式的无知、对风险行为的轻视,以及对自我保护措施的忽视。

  ◆ 关键期,重预防:毕业后的暑假及大学初期,是你们探索自我、建立新社交圈的重要阶段。掌握正确的预防知识,培养负责任的健康行为习惯,将让你们受益终身。

  三、请务必了解并牢记这些核心知识

  ()艾滋病如何传播

  1.性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无保护(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和异性)存在感染风险。

  2.血液传播: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被污染的针具、注射器;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纹身、穿耳等 。

  3.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母亲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孩子(但通过有效干预,母婴传播可被极大概率阻断)

  ()艾滋病不会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日常接触(如拥抱、握手、共用餐具、共用马桶、游泳池等)、蚊虫叮咬、咳嗽或打喷嚏、礼节性接吻(深吻且双方口腔有严重破损时理论上有极低风险,但日常社交亲吻安全)。

  ()如何有效保护自己

  1.坚持安全性行为:这是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保护自己和伴侣的关键。

  避免多性伴、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对象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2.远离毒品,尤其警惕共用针具:吸毒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共用针具注射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请坚决对所有毒品说“不”!

  3.确保医疗安全: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献血或接受血制品。需要拔牙、穿耳等有创操作时,务必确认使用的是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

  4.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5.了解“暴露后预防 (PEP):若不幸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遭受性侵犯等),务必在72小时内(越快越好,最好在2小时内)前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暴露后预防门诊或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寻求专业评估。专业人员会根据情况评判是否需要 服PEP药物,这是阻断感染的黄金72小时!切勿拖延!

  ()检测与治疗:早知早治,生命依然精彩

  如有疑虑,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是负责任的选择。各地疾控中心、正规医院均提供保密的检测服务(部分机构提供免费检测)。

  如果不幸感染,请务必尽早开始并坚持规范抗病毒治疗。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感染者同样可以拥有充实的人生,追求事业、组建家庭、享受天伦。生命的光芒,永不因病毒而熄灭。

  同学们,青春是绚丽的诗篇,充满了激情与探索。但真正的勇气,在于明辨风险,在于懂得珍惜与守护。你们即将展翅高飞,去追求梦想,实现价值。请将这份对健康的责任意识,如同你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规划一样,珍藏在心,付诸于行。掌握科学知识,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让健康成为你们精彩人生的坚实基石!

  衷心祝愿你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身心健康、梦想成真!




驻马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驻马店市教育局

202564


(来源: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