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在我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现在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时刻,如果稍一放松,失去这一时机,将带来灾难性后果。与艾滋病流行一样,我国性病流行形势也非常严峻。严峻的性病流行形势,表明存在着发生艾滋病大流行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控制性病是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策略。我国的监测资料表明,在某些地区性病人群中已发生了艾滋病流行。严峻的事实表明,协同作战,将控制性病作为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干预措施,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分析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增多,旅游事业发展,城市化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加之人们性观念和性态度的改变,性病在我国重新出现和流行。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很快在已有机构(包括皮防所、防疫站)基础上建立起了各级性病防治中心。1991年卫生部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性病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2)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对上述8种性病要求监测报告。 为了了解性病问题的大小和流行趋势,我国从1987年开始在性病发病较高的16个城市试点开展性病监测工作,并在1993年后发展为由26个监测点组成的哨点监测系统。从1988年开始至90年代逐步完善了全国性病报告系统。 1. 流行趋势 1977年我国再次出现淋病后的4年仅有2~3个省份报病,1980年全国仅报告48例性病,从1981年起报告病例的省份逐年增多,至1988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性病报告。1989年以前性病报病数增长迅速,如1981~1988年年均增长124.31%。1989~1997年性病增长速度较为稳定,增长范围在10~25%之间。1998年全国报告632 512例,较1997年增长37.05%,为90年代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作为一种危害最大并可大大促进HIV传播的梅毒在性病中增长幅度最大。自1979年重庆市报告首例梅毒后,报病数逐年增多,特别是1993年后,全国许多地区梅毒呈现大幅上升,至1998年全国梅毒报病数为53 768例,是1993年的26.7倍。1979~1987年全国每年梅毒报告病例数不超过1000例;1988~1992年间每年报病数不超过2000例(1990年除外);1993~1998年则成倍增长,年均增长89.7%。有的地区如福州市、厦门市,梅毒发病率超过150/10万,足见其严重性。近年东北地区梅毒也迅速增长,必须引起注意。 淋病为我国报告性病的优势病种,其次为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较为少见。这些性病均在逐年增长。从1993~1998年的全国26个哨点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各种性病的发病趋势 以上均只反映了报告的性病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全国各地存在着大量的性病漏诊和漏报,一部分性病患者自行购药,也有一部分或很大一部分性病患者症状很轻或无症状,所以,实际上性病患者比报告数多得多。我国专家估计,实际性病数是报告数的6~10倍或以上。WHO专家估计,我国目前性病患者数淋病为136.5万,衣原体感染为1820.2万。 2. 高危人群与传播方式 性活跃人群为性病的危险人群,20~49岁青壮年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90%以上。全国性病监测点1998年20~29岁年龄组性病报告发病率为552.58/10万,30~39岁组为504.59/10。 据1998年全国性病疫情报告资料,性病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72.03%),其次为配偶传播(占17.98%)、间接传播(占9.80%)、母婴传播(占0.16%)和血液传播(占0.03%)。但近年通过配偶传播的病例数增加较多,经过母婴传播及间接传播的0~14岁年龄组发病也有较快增长。表明性病已在普通人群中发生流行。 目前我国感染和传播性病的"核心人群"为卖淫嫖娼者。性病的传播场所主要集中在:酒巴、路边店、舞厅、桑拿浴、宾馆、旅店、发廊等公共场所。1993~1996年全国26个性病监测点调查结果表明,性乱人群性病患病率最高,在5.2~15.96%,有的地区已达70%以上,且多数患有2种以上性病。这些人群和公共场所是我国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的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和场所。 3. 地区分布特点 (1)各省性病发病均呈上升趋势; (2)沿海开放省份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3)城市高于农村,90%以上的性病病人集中在城市,尤其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的城市; (4)全国有4个性病高发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地区和东北三省。这些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发达的地区。1997年以前全国性病发病最高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其次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地区;1997年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病最高,其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地区,有的省市性病发病率在300/10万以上。 (5)已有4个省市NGU的报病数超过淋病,位居第一位,它们是:天津、广东、广西和海南,反映出由于衣原体和支原体,以及其它性病感染的快速上升而致性病流行模式逐渐发生改变,要求我们对卫生资源及时调整和重新配置。 4. 流行因素 我国性病流行因素非常复杂,决定了性病控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首先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社会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性道德多元化,对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生活中有婚外性伴或多个性伴现象也随之增加。其次,由于经济改革使一些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加大,导致了卖淫现象增加。再者,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推动了交通、通讯和服务业的发展,人口流动剧增,特别是全国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全国每年的流动人口在8000万以上,他们大多为性活跃人群,从而增加了卖淫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另外,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一直很薄弱,绝大多数人缺乏性病相关的保护知识和防护意识。当然我国性病临床医疗服务水平低,就诊环境差,社会办医和许多公立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性病患者乱诊断乱治疗和不规范治疗,导致性病的治愈率低,并产生了大量的性病病原体耐药引起治疗困难,也是导致性病流行的重要生物学因素。 二、 全球防治性病的策略和成功的经验 西欧许多国家控制淋病和梅毒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70年代,西欧淋病发病达到高峰,以后一直下降,至今淋病发病处于历史上最低水平。 如瑞典在60年代前淋病发病维持在10~20/10万,1970年急升,淋病报告数达4万例,1992年仅报告了500例,降低了80倍。瑞典梅毒的发病也非常低。人群中这两种性病的续发率(或称增殖率Ro=β·c·D,其中β为平均传播效率,c为平均性伴变化率,D为传染期)小于1,意味着如果没有外来病例的传入,该病将被消灭。 在德国淋病发病亦快速下降,发病率低于10/10万,本地淋病几乎消灭,新的病例均是从其它国家传入。在AIDS被发现和大规模的防治活动开始之前,许多西欧国家淋病和梅毒发病率迅速下降。它们将这归功于: 1. 中学时期开展早期性教育。许多西欧国家在40年代就开始在中学时期开展早期性教育。 2. 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性行为。 3. 避孕套的广泛促进。 4. 通过广泛有效的性病治疗,缩短性病传染期,消灭传染源。 续发率Ro=β·c·D公式的原理可以解释这些措施的效果:通过第1和第2条措施来降低性伴变化率c,通过第3条措施来降低性病的平均传播效率β,第4条措施可降低性病的传染期D。 美国在控制性病尤其是梅毒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性病流行情况很复杂,多数地区和人群中性病发病率下降,发病水平较低;但也有些地区和人群中性病流行特别严重,尤其是在内陆城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和黑人住地。与如下原因有关:(1)多数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水平先进,性病控制项目开展较好,性病能及时治疗,因此其性病流行形势与西欧相似。(2)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黑人社区中,教育水平落后,性病控制项目开展较差,许多性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加上暴力等社会因素,使性病流行较为严重。 50年代之前美国梅毒发病率较高达60/10万,有的地区超过100/10万。自青霉素的发现和用于治疗梅毒及广泛的公共卫生项目,包括广泛的血清学筛查(产前、婚前、就业前、医院就诊时、征兵)、性伴治疗开展后,加之当时性行为方式较为保守,并接受政府卫生措施,如接触追踪等,梅毒发病率快速下降。 但到8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发生梅毒流行,1990年梅毒发病率达到高峰(20/10万)。黑人发病率为白人的62倍。如1985~1990年间,黑人梅毒发病率上升了165%(从51.1/10万上升到142.6/10万)。在流行高峰期,黑人梅毒病例数超过总报告数的80%。专家分析,这是70年代后美国开展性解放运动、同性恋自由,吸毒及与吸毒相关的妓女、城市化与贫困、婚姻和家庭破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80年代以后出现艾滋病,重视其控制,相对放松其它性病的投入,尚没有意识到艾滋病和其它性病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吸取的经验。美国专家认为,自70年代以来,应用生物医学方法来控制性病基本失败了,未来的性病控制工作必须转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即以社区为基础的行为干预工作及更广泛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我国目前性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下,我国在性病防治工作中采取了许多积极主动的防治措施,有些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包括: 1. 性病防治立法,制定性病技术标准和防治工作规范 1991年8月12日卫生部令第15号《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对全国性病防治工作法制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管理办法已有些不适应当前性病防治的形势,急待修订。 1991年卫生部还委托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组织全国性病专家编写了《性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性病防治手册》,随着时间推移,此标准和手册为适应当前性病防治情况于1999年开始进行修订,它们对全国性病的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近年来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1998年11月份卫生部又委托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组织编写《全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规范》,初稿于1999年9月完成,目前准备试用。该规范的施行将对规范全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 开展性病监测和淋球菌耐药监测 我国性病监测包括全国性病疫情报告系统和监测点监测系统,前者负责全国的"面上"工作,后者开展哨点监测工作(便于集中资源,加强管理,所得资料更加准确),两者相互补充,对监测我国性病疫情和开展性病防治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国性病疫情报告和监测中,使用了统一的报卡和报表,制定了统一的报病程序,加强了性病报告资料的管理,定期对各省的性病疫情报表开展质量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各省份,不定期地对全国各地性病疫情报告开展督导和漏报调查工作。1994年开始探索运用计算机来管理全国性病疫情资料,1998年后进行全国性病疫情计算机联网。目前已有20个省份通过计算机联网报告和管理疫情。全国的性病疫情报告资料最后汇总到全国性病控制中心,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定期上报卫生部。通过全国性病疫情监测,摸清了全国性病的流行趋势、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特点,各病种特点,为控制我国性病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另外全国性病控制中心从1987年起在南京、上海、广州、大连、新疆、重庆、南宁、乌鲁木齐、深圳、福建、黑龙江、四川等城市和省份建立淋球菌耐药监测点,对当地流行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取得了本地区菌株对淋病主要治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的基本数据。监测结果及时散发到全国各地,指导全国的性病防治工作。自1992年起该项工作已纳入WHO西太区耐药监测规划。 存在的问题是在性病监测中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性病监测点的数量和布局不能很好地代表全国,也没能很好地开展选择人群性病患病率监测,以及必要的专项调查以考核防治效果;耐药监测没有很好地与性病哨点监测结合起来。另外,结合艾滋病发挥性病监测系统的灵活性不够。 3. 加强性病防治人员的培训 性病防治人员培训是开发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目的是通过培训来支持性病防治规划的实施和更有效地开展性病防治工作。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自1986年成立以来,大力开展性病防治人员包括性病临床诊治、实验室、流行病学、项目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的培训工作。首先是培训全国各省的性病防治骨干,这些骨干回到当地后,又逐级开展培训。13年间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累计为全国培训了2000余名性病防治骨干。除此之外,还承担了欧盟项目的培训班,如病征处理培训班、健康教育与咨询培训班、项目管理培训班等。这些受过培训的人员在全国各地的各个岗位上,为全国性病防治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编写和翻译了许多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在培训前后对培训人员进行性病专业知识测验,评价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在培训形式上做到多样化,如电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与动手相结合等。 目前的问题是,综合医院相关科室如妇产科、泌尿科等的医务人员培训的覆盖面尚嫌不。 4. 性病病人临床医疗服务 对性病病人的处理,包括提供诊治、消除病痛和传染性、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减少和预防再感染、减少艾滋病经性传播的危险、鼓励患者自愿地主动地带性伴来治疗(即性伴通知)尽可能扩大治疗范围来消除传染源。这些措施对我国性病防治工作产生了直接的效果,如我国性病病例男女比例正在缩小,与宣传就医,加强对女性性病发现,以及全国开展性伴通知有重要关系。有些地区如上海市在为性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的同时,提供临床预防服务,并取得了成功,其主要措施有:改善就诊环境、不歧视性病患者、提供匿名的治疗或保密治疗、大力开展性伴通知、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这些措施是操作性好,病人易于接受,因此容易推广且非常有效。但全国其它地区并没有做到这些容易做到的防治措施。今后在门诊服务中应加强防治结合的观点,开展咨询服务,加强性伴通知,以及推广避孕套等个人预防措施。 5. 开展宣传教育与咨询 性病健康教育是性病控制措施中最经济且效益最好的方法。全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如展览、放录象、展板、传单、小册子、折页、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在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运动前后,大力开展性病艾滋病的宣传,不仅通过街头咨询,而且通过广播电视现场答疑,这些对提高全民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改进性病患者的求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地区对性病高危人群和大中学生开展健康教育也取得了效果。但对宣传与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工作做得不够;另外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表面做得多,实际深入开展少。宣传和健康教育没在达到"边缘人群"。 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开通了性病艾滋病咨询热线电话,多数省份也开通了咨询热线电话。某些省市还在性病门诊开设了健康教育咨询门诊,直接为性病患者服务。目前主要问题是合格的性病艾滋病咨询人员不够多,因此需要加强性病艾滋病咨询人员的培训工作。 6. 规范性病临床服务,整顿混乱的性病医疗市场 目前全国性病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服务(又称性病医疗市场)存在非常混乱的情况,是对及时有效治疗性病患者,缩短性病传染期和控制传染源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整顿。为了摸清原因,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自1996年就开始对全国各地的性病医疗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如对安徽、浙江、山东、湖北、广西、甘肃、宁夏等省区进行调查,发现性病医疗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医政、药政、公安、工商、新闻报社等机构,必须由政府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行动,综合治理,并要加强立法工作。 一些省市在整顿混乱的性病医疗市场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大连市净化了全市的性病门诊,对性病门诊的开设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并经常性地开展监督和督导工作,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目前大连市是全国规范性病临床服务做得较好的城市之一。天津和安徽取消了在报刊上登载性病广告,一些省市也正在行动起来,对性病医疗市场进行整顿。 7. 开展性病防治的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性病防治的科学研究,为性病控制服务。如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于1989年自行研制和生产了RPR与TPHA诊断试剂盒,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国际水平,为我国节约了大量外汇,也为我国梅毒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开展性病现场防治的研究,如探索性病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质量控制、各级性病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等,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目前正在开展性病临床服务质量和需求的调查,将对我国性病临床服务资源的分配,提高临床服务水平起重要作用。 四、未来的思考 虽然我国在性病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性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要达到《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提出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克服重重困难,要下很大决心。 1. 要高度重视性病问题,将控制性病作为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优先的策略来抓 将性病艾滋病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防治问题来考虑,将之纳入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不断增加性病艾滋病防治的投入。我国性病发病率已位居所有传染病发病的第3位,仅居于疾痢和病毒性肝炎之后,在许多地区已位居第一位了。在不久的将来,性病艾滋病可能成为我国要控制的第一大传染病。如果不加大性病艾滋病的控制力度,可能对我们国家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1) 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引起社会不稳定和家庭破裂。 (2) 对经济的影响:有人保守估计,目前全国每年医治有症状的性病患者,直接的医药费用在50亿元以上。有资料估计福建省一些农民在全国各地开展性病门诊承包的收入为10亿元,就是一个证据。而与性病相关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30亿元以上。 (3) 医药卫生的严重负担和卫生资源的紧张:随着性病患者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从事性病临床服务,需要生产更多的药物用于治疗性病,需要生产和进口更多的试剂用于诊断性病。卫生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和优化,来用于性病的控制工作。 (4) 健康和精神损失、期望寿命下降: 感染性病可产生多种临床表现,如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生殖器溃疡、生殖器肛周赘生物等,严重地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许多性病患者还将发生严重的"性病恐惧症"(又称性病神经官能症),甚至自杀。感染性病可引起异位妊娠而致死亡,也可引起癌症,期望寿命将下降。 (5) 对下一代的影响:感染性病可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如早产、流产、死产、死胎、先天梅毒、先天缺陷、低出生体重、先天失明等。 (6) 后遗症与并发症:感染性病可引起多种后遗症与并发症,如盆腔炎症性疾病(PID)、异位妊娠、输卵管炎、附件炎、附睾炎、宫颈癌、阴茎癌、淋巴癌、肝癌等。 (7) 不育症:有资料显示,性病引起的男性不孕和女性不孕正在上升。 另一方面,性病和艾滋病存在密切关系,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全球48个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表明,患有性病感染HIV的危险性增加1.5~18.2倍(如下表)。因此,WHO提出,控制性病是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优先策略。 在我国还有如下理由: (1) 我国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吸毒传播,但监测资料表明,经性传播HIV的比例正日益增加,今后必将成为我国HIV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1998年监测资料显示:吸毒占传播途径50%,性传播已占34%。HIV在某些地区的性病人群中已发生流行,如1991~1994的监测资料STD门诊病人HIV感染率为0.01%,但到1998年已上升至 0.1%,增加了10倍。云南省1998年男性STD病人中HIV感染率在 0~11.3%。 (2) 我国性病发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表明无保护的非婚性行为正在增加,它是HIV传播和流行非常危险的信号。 (3) 在我国生殖器溃疡性疾病,尤其是梅毒在许多地区呈倍增长,将大大地促进HIV的传。 (4) 在我国艾滋病和性病控制工作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可见,我们应尽快行动起来,协同作战,将控制性病作为我国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优先策略已刻不容缓。 2. 提高性病治愈率,缩短病程和传染期,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该措施对性病控制来说属于二级预防,但同时又是控制艾滋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它是目前一项见效快的措施,对卫生部门而言又是一项比较容易做到的切实可行的现实的措施,包括: (1) 提高临床医生性病诊疗水平,规范、全程、足量治疗,迅速地治愈性病患者,将性病的传染期降到最低,减少二代性病的发生。同时要降低成本使患者能完全支付。 (2) 提高性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 不歧视性病患者。 (4) 改善性病门诊就诊环境,开展匿名和保密治疗。 (5) 全面开展性伴通知。 (6) 适当采用病征处理,及时治愈性病患者。 (7) 在性病门诊中同时提供临床预防服务,包括发放健康处方,开展咨询,发放避孕套。 3. 开展第二代性病监测 主要是加强已有的监测系统和开展行为监测。开展第二代监测在某些国家已开始,也是WHO倡导的,符合全球性病艾滋病控制的需要,也符合我国性病艾滋病控制的需要。可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开展病例发现和筛查工作的同时,进行行为监测。但同时要考虑费用和效益比。 4. 治理整顿性病医疗市场(包括性病广告) 该问题是目前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和最多的问题。必须由政府部门牵头抓此事。净化和规范性病医疗市场对我国性病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大力促进推广避孕套 首先要从科学上认识避孕套促进问题。欧美、泰国和其它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成功经验表明,避孕套的促进非但没有引起性病的流行,而是非常有利于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目前计划生育部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如在一些城市设立避孕套自动发放机等。我们可在一些地区,一些高危人群中,一些易发生性病传播的场所开展100%的避孕套推广试点,以取得经验。 6. 将控制性病结合到社区服务中去 这是未来性病控制努力的方向。在社区中开展宣传、健康教育、咨询、避孕套促进、治疗、患者照料等各项综合干预和预防措施。并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等相结合。 7. 在中学生中开展早期性教育 这是一项长期的治本措施,是一件有益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 8. 立法问题 将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立法,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已有的相关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在性病防治中发挥很大作用,必在时,为适应新的形势,可以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