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鸣团队研究表明CRF01AE 病毒不同流行簇的致病差异是由CXCR4嗜性病毒使用率不同所致

发布时间: 2018-12-25            来源: 艾防中心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邵一鸣团队在HIV-1传播致病机理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CRF01AE 病毒不同流行簇的致病差异是由CXCR4嗜性病毒使用率不同所致。相关论文“Disparate impact on CD4 T cell count by two distinct HIV-1 phylogenetic clusters from the same clade”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艾滋病病毒(HIV)在全球流行中形成两个型(HIV-1与HIV-2)并衍化出十多个亚型(subtypes A-K)和近百个流行重组型(CRF01-96)毒株。此前研究报道CRF01AE亚型感染者的CD4细胞下降快、发病早,但是对其机制并不清楚,因为既往研究多是基于横断面和基因预测层面,缺乏队列资料支持和表型数据的验证。中疾控邵一鸣团队早先报道过中国的CRF01AE病毒起源于泰国,并在国内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多个流行簇C1-C8),其中引起当前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流行簇包括:在异性人群传播的1簇(C1)和男同性恋(MSM)人群传播的4簇和5簇(C4、C5)。

  在本研究中,邵一鸣团队对全国MSM人群感染CRF01AE病毒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感染早期还是晚期,4簇病毒感染者的CD4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5簇病毒感染者。随后运用MSM队列样本,从基因型和表型水平以及特定位点氨基酸结构层面对此发现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由于4簇病毒膜蛋白V3环序列的13号与32号位点存在两个高度保守的正电荷氨基酸,从而导致4簇较5簇病毒更容易向X4嗜性转换。此外,4簇病毒在V3环第7、8和25位氨基酸突变最终导致了嗜性转换的发生,进而引起CD4计数细胞的快速下降、加快疾病的进程。

  本研究首次证明同亚型不同流行簇的HIV-1毒株可具有不同的免疫损伤表型。研究以详实数据提出HIV-1 CRF01AE毒株由R5向X4转换的阈值并在分子水平揭示了C4、C5簇病毒与X4和R5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研究提示HIV-1进化会产生不同致病性的病毒,监测需要在基因和表型水平同时开展,以便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高致病毒株的传播。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12/14/1814714116.long

(艾防中心病毒及免疫研究室  邢辉供稿)